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科博館】- 水煎包


亞大資傳記者 呂璧如 採訪報導

       水煎包在亞洲地區是常見的點心,台灣、廣東、香港和澳門等……,不管是餐廳、市場或是路邊小吃,都常常看到它的身影。

       水煎包的由來,確實的內容己無法考究,但根據部分的歷史記載,水煎包的製作始於清光緒年間,所以也稱作百年老包;也有人相傳水煎包起源於秦朝末年,當時劉邦被秦兵追殺逃難到江蘇北部,由於飢餓加上寒冷的天氣,一家包子店的老闆見狀可憐他,將店內剩下的材料剁碎做成包子,因為當時蒸籠已經收了,便把包子放在鍋中煎熟,後來劉邦順利逃亡,登基稱帝後不久,曾經在危難中救駕的包子「水煎包」也就因此成名,一炮而紅。
    台灣目前現有的水煎包,大多是大陸自清代流傳下來的福州水煎包及外省子弟於二次大戰後遷台時帶來的手藝,水煎包傳入台灣半世紀,經過時代演變,已逐漸成為符合台灣人的在地口味。
       提到水煎包便讓人聯想起「生煎包」,雖然名字很像,樣子也很像,但兩者卻是不同的東西。生煎包是道地的上海小點,外型較小巧,是為了躲避內戰而來台的江浙人傳入(其中又以上海人為主),口味較外省化。
    兩者差別在於大小、皮的厚薄以及其中的餡料。水煎包較大,約咬3~5口;生煎包較小,約1~2口。水煎包皮較厚,表面不加芝麻,兩面煎黃,扁平像圓柱狀;生煎包皮較薄,上面灑上黑白芝麻,僅一面煎焦黃,較像包子。水煎包菜多肉少,以蔬菜為主,一般廣東會加入蝦仁、干貝,而台灣則是以高麗菜居多,加上少許胡蘿蔔、韭菜和蝦米等;生煎包肉多菜少,以肉為主,蔬菜為輔。
    水煎包的製作,將捏成圓柱狀的包子,包口朝下放在平底鍋內,倒入麵糊水淹至包子頂端,待湯汁收盡後,在水煎包底部到入油,煎至金黃焦香,就大功告成了。

     這次要介紹的水煎包位於台中市科博館正門斜對面的「科博館水煎包」,這是一家擁有50年歷史的老店。

       店內的水煎包是較偏向台灣人口味,高麗菜為主要內餡,少許的紅蘿蔔、冬粉以及豬肉作為陪襯,雙面皆煎到金黃焦色,酥脆加上帶有嚼勁的外皮,而且這家外皮的特色是甜味較重,一口咬下,便有多種的口感。

       除了水煎包10元之外,這間店也有其他十多種的商品可以選擇,而且每樣商品價錢都不超過20元,對於現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這間店真的是經濟又實惠的選擇。




交通資訊:
地址:台中市西區博館路95號(科博館正門斜對面)

營業時間:pm02:00~07:30 每周一公休
電話:(04)2326-7795